背着相机行走

来源:发布时间:2012-11-23浏览次数:3694编辑者:系统管理员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记者  陈婷婷
人物简介:徐衍,法商九游j9(中国)官方网站艺术系环艺09403班学生。第九届全国高校摄影艺术佳作奖获得者。为“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”的摄影作品《革新》入选2011年第十一届平遥国际影展。

    数码时代,一个让一切都变的越来越简易、越来越随意、越来越便宜的时代,让图像和色彩显得更加耀眼夺目。面对那些被我们所忽视的事物和风景,他背着相机开始行走,用手中的相机沿途记录……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初行
    摄影,一门随着传统摄影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而产生的应用科学。它以摄影光学、摄影化学和电子技术为基础,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拍摄体系。
    “你好,色彩!你好,图像!”
    小时候的徐衍和很多小朋友一样,贪玩、爱闹,喜欢看动画片,特别喜欢《七龙珠》和《神奇宝贝》。色彩明丽又极度夸张的画面深深吸引着小时候的他。他说:“我小时候上过很多的兴趣班,美术班、书法班、音乐班等等。但是我最喜欢美术,觉得很有意思,想画什么就画什么。”七彩的蜡笔是最神奇的魔法棒,笔下开出花儿,跑出骏马,建造起最雄伟的建筑,绚烂的色彩在爱想象的少年的脑海中铺陈着画卷。这段美术经历让他感受到“画面”带给人的愉悦,体会色彩的奇妙。
    与色彩和画面一同成长的少年逐渐发现了影象的美丽,在影象中感受光与影的变换。“那个时候还没有单反,用的是装胶卷的傻瓜机,”当提及如何接触摄影时他满脸笑意,“那是小学时的一次新年,全家一起拍全家福。那样一个小小的黑匣子竟然把全家人都装了进去,然后像照镜子一样,小纸片上出现了一模一样的我,我感觉很不可思议。”相机的神奇似一块巨大的磁石,顿时吸引了他。他开始研究那个神奇的黑匣子,开始了解相机的内部结构,了解景深、感光介质、成相透镜、快门速度……慢慢地,他发现手中的相机成了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再也放不下。
    透过镜头,他看世间百态,沿途行走,寻找心中的那份美感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前进
    焦距——从镜头的中心到胶片平面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。
    “机遇往往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。”很多人都说徐衍是一个幸运儿,大二他便拿到了国际摄影大奖;也有人说他有天赋,对相机有一种天生的驾驭能力,年纪轻轻便意气风发。难道真的是这样么?俗话说“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。”也许人们只看到了他遇到机会时的样子,而忽略了他一直准备的过程。
    他不是专业摄影科班出身,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相关专业知识,所以只有靠自学来弥补专业知识上的不足。在图书馆里,他查阅专业书籍;在美术馆中,他欣赏大师们不同风格的创作;在校园里,他旁听传媒系老师的专业课程。理论知识的积淀为他的现场拍摄打下坚实基础。从校园各种社团活动,各大会议、报告、讲座的拍摄开始,到进入报社实习,直击新闻事件现场,直到最后进行自身创作,拍“革新”入选平遥国际影展。一路前行,他一直在准备着。“不同的角度与光源点都会对整张照片的视觉感造成很大的影响,那么如何去寻找最恰当的角度也就成了最关键。”徐衍说之前的拍摄经历让他收获很多,他学会寻找切光点,学会寻找角度,学会如何去构图。
    也许每一个创作者都会经历一段灵感的枯竭期,徐衍也不例外。“那段时间整个人都很浮躁,心静不下来。拍不了东西,出不了作品,感觉整个人都是飘着的,”在谈及作品空窗期时他笑得很无奈,“总是拍了就删,删完又拍。一直都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感觉,别人也许觉得很漂亮但我总觉得很俗气。”也正是因为这种对图片的严格要求,给了他一个摄影者必备的严谨态度。
    他的摄影学习生活就是这样,不停地寻找灵感、拍片、修片、图像处理,循环往复,没有尽头。一步一脚印地前进,他用自己的相机记录生活,观察世界。
    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该镜头拍摄的被摄体在照片上形成影像的大小。他一直在行走着,用手中的相机寻找最恰当的焦距,对准焦点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跨越
    聚焦,将焦点调节在被摄物体上,使照片清晰的过程。
    平遥国际摄影节,当代国际最负影响力的摄影展之一。徐衍的作品《革新》成功入选第十一届平遥国际摄影展。“我不再是圈外人了,我成了摄影圈中的一员。”这位相机行走者带着他的照片走出法商,走出武汉,走出中国,走向国际。
    提到作品入选平遥国际影展时,徐衍坦言除了欣喜之外更多的是一份压力。不似其他人有着丰富的参赛经验,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如此高级别的国际影展,他说,“真的是什么都不懂,整个流程,各个环节都不清楚。甚至在运照片的途中连装裱照片的玻璃都碎了两块。”
    平遥影展不仅展出摄影作品,同时还考察一个摄影师的装置艺术和空间运用能力,展出会所全权交由摄影师布置。为了追求最佳的视觉效果,很多摄影师采用了装潢艺术,如:地毯、油漆、拱门、玻璃、马赛克等等。而徐衍什么都没有,因为没有经验,他只是配着射灯对作品做了最简单的摆设。
    更多的经历便是更多的成长。此时的他就如一块干燥的海绵,迅速地吸收着外界的水分。平遥,让这位行走者站的更高,看的更远。“在那里我学到了很多大学里学不到的东西,眼界打开了。去了以后才知道自己真的很不成熟。在很多方面都与其他摄影师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。”谦逊如斯,好学如斯,让他走得更远。在那里他学会了拓展,学会了如何把作品延伸出来。感受到了浓厚的摄影学术氛围,同时也感受到了摄影人之间激烈的思想碰撞。“我的《革新》受到了很多争议,老艺术家们追求四平八稳,认为辛亥是神圣的,不能这么拍。而年轻摄影师则认为我应该更狠一点,拍的再讽刺一些。”
    平遥让徐衍成长。他带着相机来到一个更广阔、更专业的平台。他不再是把相片存在电脑里的摄影爱好者,他是一个懂得用图像去传递自身思想与情感的摄影师。
聚焦过程或许充满了焦虑、疑惑与挑战,但他已经让成像逐渐清晰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眺望
    徐衍的作品总是充满直接性和目地性。他希望用相机瞬间定格的每一个画面,不仅仅是静止的、凝固的,而是前因后果在精神上都能得到传达与展现。捕捉的每一个瞬间应该是充满了戏剧性,充满了张力,有很强烈的诉说感。
    路,一直在延伸。徐衍背着他的相机一路前行。
    他只拍自己想要的,“我从来都不拍写真,不拍时尚摄影。我只拍新闻、拍生活、拍纪实、拍观念。”这就是徐衍,坚持寻找心中的那份美丽,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为之坚持,即使不被人看好也义无反顾。徐衍说现在的自己就是想要拍东西出作品,“其他的什么也不想。一旦想的太多,心就会很浮燥,这样对拍作品没什么好处。”
    一方面是梦幻与浪漫,一方面又是最辛辣的嘲讽和最真实的记录。徐衍的作品充斥着两个极端,就像在玩翘翘板,他希望能在两者中找到平衡。他就这样坚持的心中的自我,一路行走,一路寻找令心触动的那份灵动。